某个美国右翼写过关于NBA白人球员的研究。他们发现,在NBA打球的白人,要么是欧洲人,要么是在几乎完全没有黑人的地方长大。
他们认为,这是因为在黑人多的地方,那些有体育天赋的白人会被人灌输,你打篮球后劲不足,不如玩些棒球什么的。这导致了美国三亿白人,拼不出一只能打赢塞尔维亚的纯白队。
美国把博士教育作为国外顶尖学生移民美国跳板这件事,在长期来看对美国国力有负面影响。
美国资本深化,包括人力资本深化,比其他地方早几十年。
美国二十世纪初尚未成为霸权时,识字率就领先全球。二战后的老兵入学政策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普及高等教育,这让美国有几十年的本土人力资源优势。
还让全世界几乎所有行业的人,假如能在美国就业,就能拿到超额回报。在美国就业的壁垒越少,来自于全球的求职者就越多,相对薪资就越低。
学术界应该是美国最对外开放的行业。于是,美国的聪明年轻人很早就达成了共识:“读博士和做科研会跟大量中国和欧洲年轻人竞争,很不值”。
学术界是知识经济的“制高点”,但站在制高点的人普遍目标是“拿绿卡”和“混个学区房”的话,会极大浪费社会给予的试错成本。
其次,长期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是“创造性破坏”,让新人卷死老人。
我观察到,美国科技产业越大,越“老态”的公司,外国员工越多。
理想状态下,这些公司的核心工人应该不甘于拿几百万年薪,而是另起山头颠覆产业。
而外籍工人一是身份问题更难离开雇主,二是文化问题更难应付创业的各种问题。此类岗位大量使用外籍员工,可以掐断企业核心技术流失的后顾之忧。
多人提到硅谷印度高管喜欢大量雇佣印度员工。这个现象并不是因为印度高管想帮老乡,而是他们想靠老乡保护股东利益。
而知乎很多人不承认的是,这也是中国年轻人大量进入硅谷大厂的重要因素。没错,美国大企业在制度上,就青睐在核心技术岗位上雇佣外国人。
这些都是“优质合法移民挤出本土年轻人”的具体现象。
而更深层的美国年轻人共识是,“知识无法改变命运”。学数学,迟早会被“后劲更强”的清北毕业生卷。“靠户口本和肤色”才是美国年轻人的出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