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中一位选手(有时候是对局的双方)无法看见棋盘,并且必须根据记忆来下棋的国际象棋比赛,被称为“盲棋比赛”,即使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盲人参与。
象棋大师下盲棋的历史已超过千年,很大程度上是作为一种表演,有时也作为和棋力较低的对手下棋时使双方机会均等化的比赛方式。
这些经验老到的国际象棋大师,有的甚至同时和两个、三个或四个对手下盲棋,但直到19世纪末,只有少数几位大师开始认真对待这种比赛方式,一次性和十多位或更多对手对弈。
当前,盲棋的记录是由德国的马克·朗(Marc Lang)在2011年创造的,他同时和46位对手对弈,共赢了25盘,输了2盘,和了19盘。
尽管如此,人们依然认为,1924年时阿廖欣的同步盲棋表演给人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,因为他的挑战者水平都很高,而且,他在激烈的竞争中依然赢了17盘棋。
1924年4月27日下午,时钟即将敲响2:00,在纽约市阿拉玛克酒店的一间大房里,俄罗斯国际象棋特级大师亚历山大·阿廖欣(Alexander Alekhine)端坐在舒适的真皮座椅上,准备接受当地26位最优秀的国际象棋棋手的挑战。
挑战者坐在阿廖欣背后两张长方形桌子前,每位挑战者前面都有一个棋盘,上面摆着与阿廖欣下的棋。阿廖欣看不到任何一个棋盘,挑战者每下一步,都由一位工作人员大声念出那步棋,使阿廖欣能够听得见,然后,一旦阿廖欣说出了自己的应招,工作人员会把这步棋摆到相应的棋盘上去。
累计有26盘棋,832个棋子,以及棋盘上1664个方格。所有这些,都不能做笔记,或借助任何其他辅助记忆工具,然而,阿廖欣却游刃有余地应对着。
这次的表演赛持续了超过12个小时,中间只吃了个简单的晚餐,等到最后一盘棋下完,已是凌晨2点,阿廖欣赢了其中的17盘棋,输了5盘,和了4盘。
阿廖欣出生于1892年10月,7岁时开始下棋。他在10岁那年就开始参加对抗赛,尽管他当时在上学,但依然每天花很多时间来详细分析自己的棋。由于他不能把棋盘带到学校,因此,他会把自己研究的棋招写在纸上,并且在学校的时候把它解出来。
有一次,阿廖欣正上着数学课,猛然间站了起来,脸上挂着满足的微笑。老师以为他解答出了课堂上刚刚布置的作业,于是问道,“嗯,你已经解出来了吗?”他答道:“是的!我把马让给对方吃,用象去进攻……最后,白棋赢了!”
阿廖欣在参加对抗赛的同时,开始对盲棋感兴趣。在一生之中,他的绝大多数训练并非专门针对下盲棋,而只是为了提高棋艺。
1902年,美国的国际象棋冠军哈里·尼尔森·皮尔斯布里(Harry Nelson Pillsbury)在莫斯科进行了一场表演赛,创下了同时对阵22名挑战者的世界纪录。这次活动激发了阿廖欣对盲棋比赛的兴趣。
阿廖欣后来回忆,他的哥哥阿列克谢当时就是皮尔斯布里那天盲棋比赛的22名挑战者中的一个,不过从我们如今掌握的关于那场比赛的记录中,并没有找到阿列克谢的名字。但不论是以哪种方式,那场表演赛在年轻的阿廖欣心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。
几年后,他自己也开始下盲棋。他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,下盲棋的能力,是他习惯在课堂上思考象棋招法自然而然的结果。
起初,他会把招法勾画出来,然后使用自己画的草图来思考最佳招法,但到最后,他发现自己可以不用那些图来研究招法了,他可以完全凭记忆记住整个棋盘,并且在脑海中思考招法,尝试不同的对弈局面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阿廖欣能够不看棋盘,光在脑海中思考整盘棋了,而且,随着年龄的增长,他受到皮尔斯布里的鼓舞,开始尝试着同时下好几盘盲棋。
17岁那年,他可以同时下四五盘盲棋,但他并没有在这方面追求更大进步,而是着重提高他在标准比赛中的棋艺。显然,到这个时候,如果他足够努力的话,他有可能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国际象棋大师。
而阿廖欣对自己的棋艺从不缺乏信心,他并不局限于“最优秀国际象棋大师之一”的称号。他的目的是成为最杰出的大师,也就是夺得国际象棋世界冠军。
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,阿廖欣在他通往世界冠军的路上可谓顺风顺水,但恰在此时,他的事业中断了。也正是这次中断,重新点燃了他对盲棋的兴趣。
1914年8月初,阿廖欣和其他许多国际象棋大师正在柏林参加一项重要的锦标赛,恰逢德国宣布与俄国和法国交战。很多外国选手都被扣留,阿廖欣因此住进了德国的监狱。
在监狱里,阿廖欣发现,俄罗斯另外六七名最优秀的国际象棋选手也在那里,但他们弄不到棋盘。因此,等到他们被德国人释放,重返俄罗斯,时间已过去一个多月,在此之前,大师们只能靠盲棋比赛打发时间。
一回到俄罗斯,阿廖欣就开始在红十字会中为军队服务,被派往澳大利亚前线,但在1916年,他的脊柱受了重伤,而且被奥地利人俘虏了。
由于他的后背受伤了,澳大利亚人把他用铁链锁在医院的病床上,一锁就是几个月。他又一次成天无事可做,只能靠国际象棋来打发时间,娱乐自己,而他也邀请了许多当地的棋手来医院和他对弈。
在那段时间,也许是为了让一让当地那些棋艺不高的对手,阿廖欣经常下盲棋。等到他回到俄罗斯,他再次忽略了盲棋,潜心研究标准的国际象棋,一直到1921年时他移居巴黎。
此时的阿廖欣努力朝着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的头衔迈进,在此过程中,他得采用某种方式来支持自己。他为数不多的选择之一是进行国际象棋表演赛,因此,他开始同时和好几位挑战者下盲棋。
第一场比赛在巴黎举行,他对阵12位挑战者,而在此之前,他只和七八位挑战者同时下过盲棋。
到1923年底,他来到蒙特利尔,决心打破北美洲盲棋比赛的纪录。当时,北美洲盲棋比赛的纪录是同时迎接20位挑战者的挑战,该纪录由皮尔斯布里保持,因此,阿廖欣决定同时下21盘盲棋。
他下得很顺利,因此,他决定去创造世界纪录,那时的纪录是25盘。所以,才有了我们在开头介绍的在阿拉玛克酒店的那场比赛。
在接下来的几年,阿廖欣又打破了两次纪录,一次是在1925年同时下28盘盲棋,一次是在1933年同时下32盘盲棋,但他总是声称,他下盲棋不过是为了吸引人们对国际象棋比赛的关注,当然也是为了赢得人们对他自己的关注。
他并没有特别努力地提高自己的盲棋技能,而是下定决心付出百倍的努力去掌握国际象棋,并成为世界最佳的国际象棋大师。
最终,阿廖欣达到了他的目标,在1927年时击败了何塞·拉乌尔·卡帕布兰卡(José Raúl Capablanca),成为世界冠军。他连续多年保住了这一头衔,但在1935年被其他大师击败,后来他又在1937~1946年夺得世界冠军头衔。
在许多的排名中,阿廖欣被列为有史以来最出色的十大国际象棋棋手之一。但当人们为史上最伟大的盲棋棋手排名时,阿廖欣的名字通常也能排在名单的前列,尽管盲棋一直都不是他的奋斗目标。
如果我们观察盲棋发展的整个历史,便会发现,大多数盲棋棋手也像阿廖欣这样,不经意之间就培养了卓越的盲棋技能。他们致力于成为国际象棋大师,觉得自己几乎没有,或者完全没有付出额外的努力下盲棋。
来源:
《刻意练习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