枪械培训经常会加入视频场景辅助,在房间一端安放一块大屏幕,房间中间放置大量道具,模拟警员可能遇到的场景。在进入这个模拟场景时,警员会配备能与屏幕互动的改装枪械。
其中一项是拦车临检。培训室后面有一块屏幕,房间里则放着各种道具——一个蓝色的大邮箱、一个消防栓、一处门廊,这些都是在视频中有情况发生时可以提供掩护的物体。
明尼阿波利斯市警局的警督凯瑟琳·约翰逊描述了几次模拟培训的经历:我记得自己走向屏幕,按照视频模拟,我是在朝一辆车走去,非常真实。
车的后备厢突然打开了,里面跳起一个人,拿着霰弹枪对我射击。直到今天,我在每次拦车检查的时候都会使劲推紧后备厢,确保它不会突然打开。这完全是因为我在培训中接触了那一幕。
另一次枪械训练模拟的是接到电话报警后出警。在场景模拟一开始,我接近报警的住宅,门廊上站着一个人。我立刻发现他手里拿着枪,于是命令他丢下枪,而他做的则是转身走开。
那一刻我就在想,我不能朝他后背开枪,而且那里看起来没人遇险,我该怎么办呢?就在我思考要不要朝那个人开枪的时候,他转过身来朝我开了一枪,因为我的反应比他的行动慢。行动总是比反应快,这件事让我深深地记住了这一点。
枪械模拟可以有多种结果,可能是致命的,也可能和平解决。对于这些情况来说,不存在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应对方式,因为里面涉及各种复杂的因素。
就拿上面的例子来说,门廊里的那个人是否有犯罪历史,警员在模拟前可能知道这一信息,那么警员的应对方式就可能完全不同。在培训结束后,警员会向培训者汇报,并得到反馈。
这种练习的目的并不完全是要培训技能,而是有条理地思考与合适地应对——留神声音和视觉线索,思考可能出现的结果,明确怎样才是适当使用致命武力,并在事后合理解释你在紧急情况下的举动。
模拟达不到十全十美的效果。约翰逊还讲述了一个培训警员近距离夺枪的故事。在训练中,他们需要通过角色扮演,与队友练习夺枪动作。
夺枪讲究的是速度和敏捷:一只手猛击攻击者的手腕,让他无法握住枪支,同时用另一只手扭下他手中的枪支。整个动作要靠反复训练形成习惯:夺枪,把枪还到队友手中,再夺枪。
结果有一次,一位警员接到电话出勤,当他夺下了攻击者手中的枪之后,又立刻把枪递了回去。就在两人都吃了一惊的时候,警员又把枪夺了过来,这次他把枪拿住了。
这种培训体系就该违背那个“应当把训练当成比赛”的基本原则,因为等到“比赛”的时候,你还要按训练打就糟了。
来源:
《认知天性》